环球头条:储能企业营收翻番 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业内却警告不能“一头热”|直击中国国际储能大会
财联社5月28日讯(记者 曾楚楚 李子健)“预计2023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5GW,202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0GW。”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在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表示。
【资料图】
需求高速增长下,市场亦对储能产品提出了新的需求,技术路线走向“百花齐放”。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表示,“从分秒级、小时,甚至跨季度、跨年的储能技术,只有各种时长的储能技术成熟了,我们才能建立完整的新型电力系统。”
但同时,与会专家也对行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表示担心,在储能面临供需不匹配、盈利模式推广短期存在困难、创新与储能运维本质存在矛盾的现况下,储能“热”或许也需要冷却一下。
储能市场持续增长
储能的本质是消除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使其变成稳定电源。
在双碳目标下,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提出新需求。赵天寿在会上表示,目前太阳能和风电在电力系统的占比只有11%,若要达到2060年碳中和目标,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需达到70%。
王泽深表示,考虑到原材料价格逐步趋于理性,各地能源配储政策的逐步完善,独立储能商业模式的不断优化,储能电站有望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预计2023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5GW,202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0GW。
目前,部分企业的订单,已经反映出储能市场的增长趋势。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庞文杰表示,受益于市场的需求,海辰储能今年一季度的出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倍以上,今年出货目标锁定到25GWh。
“今年,我们大概可以做到10GWh集成产能,目前我们手上订单大概有50GWh,预计今年可以做到百亿级营收。”长兴太湖能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吴建斌表示。
订单充裕背景下,行业产能规划不断加码。派能科技国内营销事业部技术营销总监闫志鑫表示,公司当前的电芯产能是8GWh,2024年达到13GWh,2025年合肥工厂投产之后将达到18GWh,全部规划用于储能行业。
铅电池龙头天能股份在储能上更倾向铅碳电池,天能股份智慧能源公司副总经理钱舜尧透露,到目前为止,天能储能已投入和运营的30多个项目中,20个以上为铅碳储能。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截至目前,我国涉及储能产业的注册企业已超过8万家,到2025年,新型储能的产业规模要突破万亿,2030年预计接近3万亿元。
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赵天寿在会上分析,储能项目的选址具有简单灵活性,还有成本低、寿命长、高效率的需求。要建立新型电力系统,“我们需要的是不同时长的储能技术,从分秒级、小时,甚至跨季度、跨年的储能技术,只有各种时长的储能技术成熟了,我们才能建立完整的新型电力系统。”
当前,国内储能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机械储能技术,包括飞轮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二是电化学储能,包括锂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铅蓄电池等。本次会议不少研发团队透露了相关储能技术的最新进展。
液流电池方面,赵天寿表示,其团队通过关键材料和关键部件、系统设计的突破,使电池的循环寿命达到15000转,没有任何衰减的迹象,同时功率密度达到了2.75瓦每平方厘米。
亿纬储能市场部总监叶婉柔认为,更长的储能时长是未来趋势。根据其收集的数据,从2023年开始,能量型的市场,3小时以上的储能需求占比将会提升到60%以上。应对TWH时代更大规模、更长时长的储能项目,采用CTT技术可有效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
叶婉柔表示,公司结合整个市场对经济性的需求,发布了LP560K的产品(容量560Ah的储能电芯),目前正在规划建设60GWh的储能工厂。亿纬储能公司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LP560K产品正处于验证中,预计明年二季度开始交付。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谈文表示,自2018年锂电池储能装机突破GWh至今,行业发展起起伏伏,目前有诸多问题仍待解决。如储能电站的安全性、实际投资回报率、利用率、用户侧应用的审核流程等,都存在优化空间。另外,国际形势依旧动荡,储能产品出口和供应链稳定都存在风险。
具体来看,安全与成本之间的博弈,是储能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针对近期业内招投标低价“内卷”愈演愈烈的情况,美克生能源总裁刘双宇表示,从低价中标的角度来说,会对行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涉及到后期的运行会有一些大的风险问题;二是对一些优质企业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南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建华表示,储能的平价时代还没有到来,去年12月份到现在,原材料的波动导致了整个市场结构(以及大家对储能的期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储能近3年成本下降很快,尤其是电化学储能,降本幅度达30%-40%,但实际上“平价时代”还很远。有很多专家预估,未来储能市场真正完全爆发,可能需要整个系统成本达到8毛钱一瓦时。
庞文杰表示,储能赛道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比如原材料价格的巨大波动,商业模式的有待打通,安全性存在巨大的挑战,源网荷储的相容性有待优化,储能电价的机制有待打通。
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新宇指出,储能行业资本投入过热、资本市场的需求与行业的创新力存在供需不匹配,部分创新指标的推出呈跨越式进步,却不太符合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将对行业带来负面影响。在储能投资上,姜新宇认为,“谁受益谁付费”在储能行业尚无法企及,储能项目的投资,其受益方是多方主体,难以从一个单一对象上计算其效益,效益是一个模糊账。
其认为,储能项目的建设是一个贯穿上中下游的链条,发输配用本来就是相互关联的一张网。“比如我在新能源发电侧投了储能以后,对供需平衡、电网稳定等都有支撑,电网公司、用户也会受益,这些收益应该如何计算、如何收取?向谁去收?储能在电网中的这种相对隐性的贡献,还无法用公式去计算、去衡量。”姜新宇表示。
对于创新迭代速度太快,姜新宇发出警告,储能行业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适时“回头看”。“我们现在碰到一个最大的困惑,是2021年大部分的厂家还在推280电芯的样品。但是2023年,我们发现2021年的产品已经过时了,未来两三年或者更长时间后,现在这些储能项目还能不能找到280电芯,如果我们找不到电芯,之后这么多电池舱怎么更换?电芯宣称寿命呈现跳跃式发展,一个厂家提出一个寿命标准参数,其他企业全部宣称达到同等标准,这是否符合产品技术研发创新的规律?”姜新宇担忧道。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的刘建波如此概括储能发展现状:一是储能项目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空间的发展是不均的,即地域集中化;二是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多点开发,西部和北部是以电源侧和电网侧为主,东部和南部地区以电网侧、用户侧为主;三是行业政策配套市场正在建立之中,盈利模式推广短期存在困难,但长期向好趋势仍然未变。
(编辑 曹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