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丨在“地铁大脑” 发现提升乘客体验的关键问题
川观新闻记者 蒲南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早高峰时段,1号线车辆的拥挤度达到120%,严重影响乘客体验感。”6月12日,在成都轨道集团中环停车场调度指挥中心,成都轨道集团调研组发现1号线后端的换乘站,比如倪家桥、火车南站仍然存在等待五六趟才能上车的情况。“每趟列车2分钟,五六趟就是10分钟到12分钟。”成都轨道集团运营公司调度指挥中心副总经理刘泽君向调研组负责人成都轨道集团总调度长徐安雄说明情况。
一上午,调研组分析了六张图、九个具体问题,不仅发现并讨论机场快线、凤凰山体育公园等热点出行问题,还包括智慧城轨推进的诸多细节,制定了大站空车、中超运行图等相应措施。这些措施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出行体验,也关系到智慧城轨精细化管理的提升。
6月12日,成都轨道集团调研组在中环停车场调度指挥中心调研智慧城轨建设。成都轨道集团供图
发现问题:精确到分 精确到秒
10分钟到12分钟,在“智慧城轨”调研组看来,这段时间是关系乘客体验的大问题。早高峰时期,1号线倪家桥、火车南站乘客等待时间不仅影响到乘客的通勤体验,甚至影响他们上班打卡出勤。刘泽君表示,下一步将推行客流诱导机制,向乘客推广更多的换乘方案。
这种精确到分钟的数据由“地铁智慧大脑”——成都轨道集团调度指挥中心监测并统计。
“列车并不是开得越多越好,也不是开得越少越好,而是要进行精准匹配。”调研组在讨论中强调地铁运行图的标准,首先是乘客体验,然后是节约运行成本。除了具体点位上的问题,地铁运行图也要进一步优化,而这种优化也是精确到秒。
“例如我们的站停时间设置为35—50秒,每一秒都是通过现场设身体验测定出来的。”刘泽君介绍,这种设定再加上换乘线路间的配合,可以让乘客有更好的乘车及换乘体验。他们曾在天府广场站组织过两百多人换乘体验,以此测定停站时间。运输组织今后也将秉持这种精确到秒的工作态度,对工作日和假日不同时段、不同的客流量,地铁列车的开行时间间隔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调整不仅提升乘客的体验,也可以精细管控运营成本。
6月12日,成都轨道集团调研组在中环停车场调度指挥中心调研智慧城轨建设。成都轨道集团供图
解决问题:从事后监测到事前监测
6月初,成都已经进入汛期。地铁的防汛工作同样面临挑战。“地铁的防汛压力通常来自输入型风险,比如地面与地下交界处的U形区域,新线建设线路与运营线路交叉区域等等。”徐安雄在手边的调研本上画图示意。
防控好这些风险点,才能保障极端天气下乘客的生命安全。而应对这些风险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在“地铁智慧大脑”里可以找到。
“我们正在研发一个可以实时监控370多个站点雨情的预警系统,一旦发现雨量超过风险值,就会触发不同级别的预警,相关人员根据预案作出从关闭出入口、关闭车站到全网关闭等不同的应对措施。”成都轨道集团运营公司调度指挥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刘江林说道,以前雨量监测依靠人工汇报,标准不好统一,效率也不高。现在有了信息化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提高效率,也因为提前监测风险,能够让事后处置转变为事前监测,为保障乘客安全争取更多的处置时间。
这一工作思路不仅体现在地铁防汛工作,在列车运营监测方面也有体现。“我们会对客流量进行预测,比如最近正在举行中超联赛的凤凰山体育公园。”在调度指挥中心,刘江林介绍,以前预测客流是凭借工作人员的经验,而现在他们正在把这些经验收集建模,并且根据实际不断调整优化,以便提前反应,做足准备,防止公共安全事件发生。
调研组结合当天实际情况提出要求,“以前我们在调度中心看到的多是红色警示,意味着‘已经出问题了’,以后我们希望更多地提前知晓,看到蓝色警示,意味着‘快出问题’了。这样留给我们的处置时间会更加充裕,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防范,进一步保障乘客安全出行。”
调研感悟
调研部门
成都轨道集团
调研主题
打造智慧城轨,优化乘客体验,保障出行安全
调研感悟
要维护超大规模线网稳定运行,提升乘客出行体验,调度指挥中心作为运营控制、协调、指挥的“大脑”,将持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一直以来,我们致力提升精准调度、高效处置能力,建成集线网调度、智能运输、施工管控、热线服务为一体的智能调度系统。接下来,我们将以智慧蓉城为牵引,推进智慧城轨建设,通过轨道大数据稳步实现安全运行“一屏全观”、线网调度“一网统管”、风险处置“一键响应”、综合管控“全程可溯”,提高市民乘客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