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发!对洪涝和地质灾害有哪些影响?如何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近期受台风和强降雨影响,部分地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对洪涝和地质灾害有何影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如何?有哪些优势和特点?现代科技在助力防灾减灾救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一起来看本期快问快答↓
(相关资料图)
Q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呈现哪些趋势?
A: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愈加频繁,高温、洪水、飓风、寒潮等极端天气呈现常态化趋势,一是极端天气的频率、强度增加,时空分布模式发生变化;二是灾害的复杂性、极端性、不可预测性增加,容易引发灾害链效应和系统性风险。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显示,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表现为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趋强,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台风平均强度波动增强。
Q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对洪涝和地质灾害有何影响?
A: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暴雨事件会变得更强、更频繁。例如,在全球1.5℃温升下,当前20年一遇的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将增加10%,100年一遇的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将增加20%;在全球2℃温升下,当前20年一遇的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将增加22%,100年一遇的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将增加45%以上。同时,由于人口总量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类与森林、河湖争地,过度采伐森林、破坏植被、填占湖泊等活动破坏了系统平衡,增加了洪涝和地质灾害发生概率。
近年来,我国短时强降水纪录不断刷新。2021年7月20日郑州最大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
从全球范围看,多国也频遭极端降水影响。以巴基斯坦为例,2022年该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增强,西南季风携带大量的暖湿气流输送至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等地,并与来自北方大陆的气流反复交汇,造成巴基斯坦多次出现强降雨过程。巴基斯坦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多地罕见极端高温天气导致北部山区冰川融化并影响河道径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洪排涝压力,洪涝灾害最严重时有3300余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300亿美元以上。
Q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如何?有哪些优势和特点?
A:为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应急管理部,并将其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这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获得较大提升,有效应对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河南特大暴雨灾害等重特大自然灾害。2018年至2022年,全国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比前5年下降54.3%。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应急管理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有所滞后;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预案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应急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应急救援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有待强化。
Q
现代科技在助力防灾减灾救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A:现代科技赋能使得台风暴雨等气象预报更加及时、精确。我国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台风路径预报准确度等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我国目前已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通过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获取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数10亿条,并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推动普查成果应用,国家普查基础数据库已具雏形,数据库共建共享共用稳妥推进。
现代科技提高了灾害风险预警时效性和准确性,强化了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高效应急为目标,包括灾情评估与综合研判、应急现场传感与通信、人员搜救与疏散避难等。如清华大学科研团队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共同开展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安全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应急信息化体系建设,研发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应急“一张图”协同指挥技术等,应用于28个省区市148个城市,助力全国340余起灾害事故应对,强化灾害事故应急指挥救援能力。
现代科技还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了更精准、及时和高效的手段。不过也应认识到,科技只是应对灾害的一部分手段,还要不断加大灾害预防和减灾措施力度,通过普及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快问快答 你问我答
大家还有哪些问题
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们将从中挑选问题
为你寻求权威解答
来源/综合经济日报报道
监制/张益勇
原标题:《极端天气频发!对洪涝和地质灾害有哪些影响?如何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